无障碍浏览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公园>>工作动态>>旅游资讯>>正文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登上《中国矿业报》头版

2023年11月16日 

编者按:


近日,《中国矿业报》在头版刊载题为《让世界地质奇观更璀璨——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纪实之五》的文章,介绍了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沂蒙山山水工程”中取得的成效。

《中国矿业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是国家级行业大报。

现将全文附录如下:



让世界地质奇观更璀璨

地处沂河上游水源涵养主体生态修复区的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谓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在沂蒙山的融聚。这里既有岱崮地貌的命名地又是东夷文化的中心。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

在“沂蒙山山水工程”的总体修复格局中,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被列入八个生态保护与修复单元之中。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低山丘林区,由蒙山园区、钻石园区、岱崮园区、孟良崮园区、云蒙湖园区5个园区组成,总面积1804.47平方公里。

蒙山园区,由龟蒙景区、云蒙景区和蒙山人家景区组成。龟蒙景区的蒙山山体由27~25亿年前新太古至古元古代时期的多期侵入岩构成,对探索我国北方早期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学意义。是“蒙山岩套”的命名地。云蒙景区是我国北方天然植物园和中草药植物资源库,也是我国金银花产量最多之地。

钻石园区,是我国金伯利岩型原生金刚石产区,是中国金伯利岩和原生金刚石的天然博物馆。

岱崮园区,“崮体”成群簇集,崮体恢宏构成了“岱崮地貌”。构成崮体的地层分别为含三叶虫、叠层石的寒武纪海相泥岩、砂岩和石灰岩,由600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作用而最终形成。

孟良崮园区,因孟良屯兵而得名。是孟良崮战役的主战场。孟良崮的主体由距今25亿年新太古代形成的二长花岗岩构成,地质构造节理形成的“刀劈石”现象十分明显。

云蒙湖园区,三面群山环绕,是沂蒙山的重要水源地。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共有地质遗迹点44个。其中泰山岩群,科马提岩,金伯利岩型原生金刚石矿和岱崮地貌堪称世界地质奇观。

泰山岩群,是中国华北最古老的地层之一,具有世界级地质遗迹价值。

科马提岩是在基性火山岩(雁翎关组)中发育,是目前中国唯一公认的具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地质公园中的绿岩带是华北地台乃至世界最典型的太古宙绿带之一,它对揭示全球太古宙地壳的形成及早期演化历史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金伯利岩型原生金刚石矿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既有岩管,也有岩脉和岩床,沂蒙山金刚石原生矿的发现,结束了中国没有金刚石原生矿的历史。沂蒙山的金刚石储量和露天开采规模在亚洲列第一位,生产的原生金刚石单体“蒙山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原生钻石。

岱崮地貌,是与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等地貌类型齐名的重要地貌。沂蒙山地质公园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崮”是鲁中南地区特有的山体形态,属方山构造地貌形态的一种类型。这里崮体成群,特征典型,数量众多,分布集中,形态美观,是崮形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代表了特定的地质环境和形成过程。

沂蒙山地质公园,因其具有多处世界级的地质遗迹,且在世界范围内是稀有的。201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中国提交申报的沂蒙山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

绿水青山滋润的云蒙湖

云蒙湖亦称岸堤水库,位于蒙山北麓,与蒙阴县境内东汶河与支流梓河交汇处。东邻孟良崮,西接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流域面积1690平方公里,水库主坝长1.66公里,宽1.53公里,库区容量为7.8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城市供水、发电、养鱼、旅游开发的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

6月1日上午,笔者在云蒙湖园区采访时,当即被云蒙湖的美丽景色所吸引,晨日的阳光下,湖水与蓝天融为一色,尤其是岸堤与环湖公路被树林自然隔开的生态设计理念让人不得不敬佩。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武玉强在现场介绍,岸堤水库建成后,发挥了拦蓄削峰作用,不仅为下游60万多亩良田提供灌溉用水,同时利用东汶河、沂河向下游地区提供生活用水。

随后,笔者来到了东儒来河生态治理工程、环云蒙湖隔离堤生态治理工程现场。

东儒来河全长2.57公里,共修建了3座生态拦水坝,其特点是,采用生态护坡的方式,即河两岸种植草,水中种植物,改变了传统的使用水泥混凝土铺设河底、河两岸的做法。

蒙阴县水利局建设科科长段勇说,东儒来河的总拦储水量为2.4万立方米,河水流入东汶河,涉及类城子村1100多人的生活用水和1200亩地的灌溉,我们采用生态护坡、水中种植物的方法,有效净化了水质,使上下游的水清澈,水下动物也有了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保证行洪安全。

在环云蒙湖隔离堤生态治理工程现场,云蒙湖生态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王中华说,云蒙湖堤岸有150公里长,建设的环线公路曾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路。云蒙湖水面面积有10万亩,通过对云蒙湖流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湖的周边生态环境变美了,鱼类、野生动物多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湖里的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饮用水的标准内,每天要供水53万吨,其中保障临沂市150万居民的生活饮水是重点。

通过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云蒙湖形成了绿水滋润青山,青山滋养绿水的良性循环格局,走生态发展的富民之路,达到了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生态保水富民的效果。

满目苍翠的蒙山园区

6月1日下午,笔者来到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蒙山园区。满山青翠花正开,一片绿林入眼帘,是对蒙山园区的第一印象。

位于平邑县的蒙山,面积6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因其状如神龟伏卧云端而得名。站在主峰龟蒙顶上瞭望,巍巍蒙山,气势磅礴,风光秀丽,可谓是集众多名山的奇、雄、秀、险、翠于一山。

在距离蒙山主峰龟蒙顶约2公里的平邑县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现场,平邑县林业发展中心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刘海燕介绍了工程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平邑县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整个蒙山区域,项目总投资为4445万元,建设总面积为20486亩。项目涉及万寿宫林场、明光寺林场、大洼林场三个国有林场,及柏林镇部分村集体林区,其中退化公益林修复8092亩,森林质量提升12394亩。

刘海燕说,项目主要通过抚养间伐、人工更新造林、修枝、割灌刈草等方式,合理调整蒙山区域的树种结构、组龄结构和林分结构,着力培养异复层混交林,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蒙山森林生态系统。

工程实施中,共采伐树木13.3万株,采伐蓄积1.8万立方,修枝112.8万株,割灌刈草定株152.16万株,废弃物处理4.03万吨,补植112.8万株。

在主峰龟蒙顶上,刘海燕介绍了万寿宫林场、明光寺林场、大洼林场三个国有林场分布情况。她说,我们周边的这片森林,是由万寿宫林场管理维护的。

万寿宫林场成立于1948年,从1956年开始种树,总经营面积2269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22090亩。林场物种资源丰富,共有木本植物91科174属444种,林区树种主要以黑松、刺槐等纯林为主,部分混交林按龄组划分,“近熟林”有7785亩,占林分总面积的35%;“成熟林”14142亩,占林分总面积的63%。20世纪50年代种的树都已有60年以上的树龄了,称为“过熟林”,现在采伐的树主要就是这些“过熟林”。

在文学志愿服务队担任技术指导的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综合处的赵坤是学林业专业的,他在现场介绍道,树林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五组。“过熟林”是老林,类似人老了,机能衰退,容易遭受病虫灾害。他还在现场教我怎样识别修复后森林质量提高的常识。他指着一片柏松说,通常松树的树尖一年会长出5~10公分的新枝,而这里的新枝有5~15公分,说明这片森林的通风效果好,光照充足。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革命老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沂蒙山山水工程”中,将世界地质公园专门列为一个生态保护与修复单元,不仅让世界级的地质奇观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能够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老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高本土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让世界地质奇观更璀璨,让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更好地为老区人民创造财富,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明智之举。

为啥人人都说沂蒙山好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的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们生活在满目皆是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之中,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体现。

“沂蒙山山水工程”是近年来国家在革命老区实施的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红色沂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其修复治理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任务之艰巨,目标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而要完成这一国家级工程,其组织实施协调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笔者在沂蒙山采访中较为关注的内容。

7月4日,笔者在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机关,列席了“沂蒙山山水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周工作例会。

办公室所属的技术组、财务组、督导组及综合组分别汇报了一周来53个子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措施,并讨论了“沂蒙山山水工程”在2024年完工后,提交自然资源部组织的验收后,面临的工程管护主体、管护经费问题解决的思路。

笔者在现场的感受是,各专业组的同志对整个工程的实施情况、各项子工程一周的动态情况都十分清楚,提出的解决办法、措施有针对性,特别是未雨绸缪地讨论整个工程完成交付验收后的管护问题,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对国家、对老区人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敬畏、负责、自信的体现。

“沂蒙山山水工程”是一项科技含量大的工程,如何做好科技支撑与保障?就这一问题,笔者与技术组负责人李付全进行了交流。他是山东省地矿局驻临沂市第七地质队水文地质所主任、地质高级工程师,对沂蒙山区域的地形地貌、地上地下、河流上下游等情况了然于胸。

他说,因为“沂蒙山山水工程”与地质科技密切相关,为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他们抽调了1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山水工程技术组,其中高级工程师6名,工程师9名,为工程提供全过程咨询和技术保障服务。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承担了“沂蒙山山水工程”前期的方案编制和申报工作,主动跟进实施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协助临沂市政府进行工程的推进、调度,全力服务沂蒙山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红色沂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山水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玉军告诉笔者,这个项目是党和政府为沂蒙山老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的国家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能有一丝的懈怠。

采访中,笔者就沂蒙山山水工程实施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朱茂波进行深入交流。

在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专家的指导下,“沂蒙山山水工程”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彻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探索生态修复和老区振兴深度融合的“绿色生态+红色精神”治理模式,促进沂蒙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振兴发展。他们围绕沂河流域构建“一河三区八单元”的总体修复格局,统一部署,区域内整山、保水、养林、治田一体化推进,上游下游,左岸右岸、岸上岸下、点线面工程空间统筹、立体防护等修复措施科学布设、系统发力,同心协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朱茂波盘点了“沂蒙山山水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

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3860平方公里,修复矿山23处,面积2.44平方公里,修复湿地面积2580多亩;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初步形成,碳汇能力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持续下降,地面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沂蒙山山水工程”实施两年来,截止到2023年6月底,工程主体任务完成了85%,完成投资47亿元。

“沂蒙山山水工程”的实施,传承、弘扬了“沂蒙精神”,有力促进了沂蒙山老区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了老区的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保障能力,筑牢了沂蒙山区域重要生态屏障,大幅度提升了老区生态质量,推动了生态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绿色发展,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改善生物多样性,使沂蒙山区域成为“山青、水秀、风光美”的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皖心摄影)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当“沂蒙山小调”再次回响在耳畔的时候,笔者的沂蒙之行即将结束。一路上,见过的那些人那些景,闻过的花香果香,尝过的麦香米香,如这首歌般将镌刻于脑海。

沂蒙山革命老区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新征程上,让荒山披上绿装,让河水变得清澈,让生物多样性成为现实,厚植了美丽沂蒙山根基,谱写了新时代“沂蒙山小调”的生态篇章!

作者简介:陈国栋,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大地文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级研究员、文学创作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


来源:《中国矿业报》


关闭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隐私声明 |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