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沂蒙文化>>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2024-02-08


沂蒙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淳朴善良、无私奉献的沂蒙人,以博大的胸怀、忘我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沂蒙儿女用鲜血和生命筑就了共和国的基石,她们创造的沂蒙精神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必将激励着人们把伟大的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向前。

蒙山党性教育基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山脚下,基地以“敢于斗争,勇于胜利”为主题,以“蒙山前抗日根据地的提出形成捍卫建设”为主线,开发了两条 学习线路,一是龟蒙顶——悬崖栈道——万寿宫,二是蒙山革命斗争历史展室—蒙山老县委旧址——秘密交通线,共有中共山东省委旧址、 蒙山红色悬崖栈道、龟蒙顶战斗发生地、蒙山革命斗争历史展室、蒙山老县委旧址、红色秘密交通线六个现场教学点。集中展示了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蒙山儿女,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创根据地,激斗日伪顽匪,突破环蒙封锁线,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革命英雄事迹。

	孟良崮战役遗址与纪念馆

孟良崮战役遗址与纪念馆:孟良崮战役遗址位于孟良崮园区,为纪念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第74师的孟良崮战役而建。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扭转当时的战局起了重大作用,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了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更在于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在于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纪念馆分为5个展厅,纪念碑高耸入云,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沂蒙革命纪念馆

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位于临沂市区,为三层建筑。纪念馆紧紧围绕“沂蒙精神”这条主线进行展示。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现在,沂蒙精神都可概括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未来的新一代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纪念馆: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我国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我国唯 一 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外教学基地、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全国妇联“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国防大学“沂蒙山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办公室“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沂蒙红嫂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汉族民间歌曲,诞生于山东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该教育基地包括《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山小调》纪念馆、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 地旧址复原馆、大众日报印刷厂复原馆、沂蒙 历史和沂蒙文化展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教育基地是集革命传统教育、沂蒙红色文化教育、党的作风建设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坐落在薛庄镇驻地北11千米, 由纪念广场、纪念馆、纪念碑及抗大碑林组成,以“理想信念”为主题,以“大青山胜利突围战”为主线,全景展示了抗大一分校学员和山东党政军机关人员不畏强暴、舍生忘死、顾全大局、英勇抗战的革命英雄事迹,诠释了英烈们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沂蒙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鱼水深情”。纪念馆采用了两馆一轴独特布局,游线流畅、清晰,既有对大青山突围战背景系统的叙述,又有对战斗场景的生动再现,还有对大青山突围战的总结、升华和延伸,为参观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传承抗大精神教育基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隐私声明 | 常见问题